-
【泉州招商】减税降费新政落地见效 税收服务助力企业发展
今年以来,国家推出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新政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落地,各地税务部门通过优化服务举措、精准政策辅导,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有效激发了企业活力,为地方招商引资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红利全面释放企业获得感显著增强 国家层面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覆盖所有行业,重点聚焦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福建省泉州市,当地税务部门通过建立"应享尽享"机制,确保政策兑现"一户不落"。某食品集团负责人表示,新政实施后企业税负明显降低,叠加高效的税收服务,使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技术升级。纺织行业代表反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切实减轻了外来务工人员家庭负担,体现了政策温度。 二、服务质效持续提升精准辅导覆盖全流程 多地税务部门创新服务模式,如开设"纳税人学堂"、组建专家团队上门辅导等。福建省某服装企业负责人提到,税务人员主动上门解读政策细节,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浙江省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政策找人",依托税收大数据精准推送适用政策;广东省推出"一企一策"服务,为重点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税务支持。 三、政策效应加速显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减税降费政策有效缓解了企业经营压力。制造业企业普遍反映,增值税税率下调直接增加了现金流;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门槛提高后,超九成企业实现零申报。西部某省数据显示,新政实施后市场主体同比增长超预期,其中科技型企业增量显著。多地政府将税收服务纳入营商环境考核,推动形成"政策-服务-监管"闭环管理。 四、长效机制逐步完善高质量发展动能增强 各地建立政策落实跟踪问效机制,通过专项督查确保红利释放。东部沿海地区将税收服务与产业链培育结合,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中部省份开展"春雨润苗"行动,为初创企业提供"套餐式"服务。多家企业表示,稳定的税收预期增强了投资信心,部分企业已将减税资金用于智能化改造和人才引进。 当前,减税降费政策与税收服务优化形成叠加效应,既缓解了市场主体短期压力,也为经济长期向好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政策持续深化,税收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2025-07-20
-
【福建招商】福建省消费市场稳中向好 零售总额增速展现经济活力
近年来,福建省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消费市场提质扩容。最新数据显示,福建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稳健增长,城乡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线上线下融合趋势显著,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以下从多维度分析福建省消费市场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福建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从细分领域看,城镇消费仍是主力,但乡村消费增速较快,反映出城乡协调发展政策成效显著。餐饮收入与商品零售同步增长,其中绿色消费、智能家居等升级类商品表现突出。值得注意的是,节假日消费对零售总额的拉动作用明显,尤其在春节、国庆等长假期间,消费潜力得到集中释放。 二、新型消费模式激发市场活力 随着数字技术普及,福建省网络零售额占比逐年提升。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新业态成为增长亮点,部分传统商贸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此外,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带动进口消费品需求上升。数据显示,健康食品、户外运动装备等品类线上销售额增速高于传统渠道,消费升级趋势持续深化。 三、区域消费格局差异化发展 从地域分布看,福州、厦门、泉州三地贡献了全省近一半的零售总额,核心城市群的集聚效应显著。与此同时,闽西、闽北地区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文旅消费成为新增长点。地方政府通过发放消费券、举办促销活动等方式,有效刺激了本地消费市场。区域间协同发展政策的推进,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消费差距。 四、政策支持与市场信心双轮驱动 福建省出台多项措施稳定消费预期,包括优化消费环境、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支持首店经济等。在招商引资方面,重点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和供应链龙头企业,提升消费市场供给质量。此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为消费扩容提供了坚实基础。专家分析,未来福建省消费市场将延续结构优化、多元发展的良好势头。 综合分析表明,福建省消费市场韧性强、潜力足,创新驱动与政策引导共同推动了零售业的转型升级。下一步,需进一步挖掘县域消费潜力,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构建更完善的消费生态体系。
2025-07-20
-
【福建招商】福建深化校企合作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福建省通过招商引资和校企联动等举措,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其中,漳州市开展的校企合作“双向挂职”活动成为典型范例,通过人才双向流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一、以“双向挂职”推动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 漳州市召开专题座谈会,强调围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和“六比一看”竞赛,深化校企合作模式。通过选派企业人才到高校挂职、高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打破人才流动壁垒,促进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会议要求挂职人员深入一线,避免“临时做客”心态,明确挂职目标,确保“身到心到”,切实发挥桥梁作用。 二、探索“以产促教、以学促产”双向赋能机制 企业人才到高校挂职重点发挥实战经验,推动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培养实用型人才;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则聚焦技术攻关,提升生产效益。这种双向机制既弥补了高校教学脱离实际的短板,又解决了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形成“产教融合、互惠共赢”的良性循环。 三、强化组织保障打造人才工作品牌 漳州市要求各级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对挂职人员进行跟踪考核,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通过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将“双向挂职”活动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品牌,为全省提供可复制的样板,进一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大局。 四、全省协同构建产业升级新格局 福建省多地结合本地实际,推出类似创新举措。例如,福州市通过建设产学研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厦门市依托重点实验室培育高端制造人才。这些实践共同形成了“政府引导、校企主导、市场运作”的转型升级路径,为福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2025-07-20
-
【福建招商】福建纺织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 智能制造引领全链升级
近年来,福建省通过招商引资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推动纺织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跻身全国前五。产业链覆盖化纤、织造、服装等全环节,智能制造和绿色技术应用成效显著,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一、产业集群规模居全国前列 福建省纺织产业已形成泉州、福州、莆田三大核心集聚区,其中泉州区域贡献超14%的产值增速。化纤产能规模位居全国第三,棉纺产能排名第六,石狮印染等专业园区通过技术升级实现污染减排。工信部门推动跨区域合作,促成三明与泉州产业链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 二、龙头企业引领高质量发展 七家本土企业入选国家级重点培育品牌名单,涵盖功能性纤维、高端服装等领域。通过行业规范认证的环保纤维技术,带动产业链绿色转型。省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中,超仿棉涤纶长丝等创新产品实现规模化量产,技术转化率同比提升。 三、数字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 工业互联网平台在纺织领域深度应用,九牧、特步等企业建成智能工厂样板。泉州某服饰企业通过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实现订单响应速度提升30%。光催化污水处理技术在印染集群推广后,综合能耗下降显著。 四、政策协同助推转型升级 福建省工信系统组织行业协会开展专项对接,促成尤溪、长汀等地项目落地。福州大学研发的清洁生产技术已在多家企业投产,省级财政对智能改造项目的补贴覆盖率超60%。未来将重点培育新型互联网生产模式,巩固产业优势地位。
2025-07-20
-
【福建招商】创新+技改双轮驱动 福建制造业迈向高端新赛道
近年来,福建省以创新驱动和技术改造为抓手,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招商引资,形成了政策引领、企业主导、区域协同的发展格局。福鼎市等多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与技改力度,全省制造业正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政策引领构建发展新格局。福建省将创新与技改深度融合,纳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2023年,全省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对企业技改项目给予资金奖补、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应用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据发布的信息显示,2023年福建省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超过15%,2024年计划进一步加大投入,推动重点产业装备数控化率提升至70%以上,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政策保障。 二、企业主体激活创新内生力。企业作为创新与技改的实施主体,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福鼎市丰泰化油器制造有限公司2024年加强科技攻关,年均研发投入超600万元,聚焦赛车、跑车及户外休闲运动通用机化油器领域,已开发新产品30余种,产品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泉州,某纺织企业2023年投入数千万元进行技改,引入智能生产线后,生产效率提升30%,能耗下降15%,展现出传统制造业通过技改焕发的新活力。 三、产业升级迈向高端智造。福建省围绕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推动从“制造”向“智造”转型。2023年,全省新增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2家、数字化车间35个,通过技改实现生产流程优化、产品质量提升。厦门某电子企业2023年实施智能化改造后,产品不良率降低至0.5%以下,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同时,全省持续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5万家,为制造业高端化提供创新支撑。 四、区域协同强化招商引资联动。福建省各地市立足产业基础,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高端制造项目,与本地技改升级形成联动。福鼎市2024年计划完成工业技改投资40亿元,重点支持化油器、汽摩配件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漳州围绕新能源产业,2023年引进多个智能制造项目,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改,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通过区域协同与招商引资,全省制造业正构建起“创新引领、技改支撑、集群发展”的高端化路径。
2025-07-20
-
【沙县招商】政策赋能产业兴 福建库区绘就移民致富新图景
近年来,福建以库区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在各级移民管理机构统筹推动下,通过强化政策供给、优化招商引资、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全省库区逐步构建起林下经济、花卉培植、生态农业等多元发展格局,移民群众增收渠道持续拓宽,富美移民新村的产业轮廓日益清晰。 一、政策引领构建发展支撑体系。福建将库区产业扶持纳入全省乡村振兴重点规划,2020年以来,省级层面连续出台专项政策,从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等方面形成全链条保障。针对库区资源禀赋差异,推行“一库一策”“一村一品”精准规划,引导各地依托山林、水域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2022年,相关部门联合建立库区产业发展协调机制,整合农业、林业、文旅等领域资源,全年开展库区产业带头人培训覆盖全省多个县区,为产业发展注入人才动力。 二、特色产业集群激活内生动力。各地库区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泉州德化湖坂村2021年启动林下经济项目,依托千亩林地资源发展仿野生灵芝、黄精等中药材种植,通过“合作社+基地+移民户”模式,带动50余户移民参与种植管理。三明沙县澄江楼村2023年引入食用菌种植技术,建设林下香菇、木耳示范基地,配套建设初级加工车间,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周边省市。南平樟湖镇2022年聚焦花卉产业,打造以兰花、多肉植物为主的培育基地,面积达300余亩,带动移民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实现增收。龙岩新中村2023年整合生态资源,建设集花卉培育、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年接待游客量逐步提升。 三、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增收路径。为确保产业红利惠及移民,福建探索多元利益联结模式。在产业项目建设中,优先吸纳移民劳动力就业,2022年全省库区产业项目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超3000个。推广“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效益分红”机制,移民户通过资源入股参与产业发展。泉州德化湖坂村中药材合作社2023年实现首次分红,参与移民户年均增收较此前显著提升。三明沙县澄江楼村2023年设立移民技能培训中心,开展食用菌种植、电商运营等培训,帮助20余名移民掌握创业技能,实现从“务工者”到“经营者”的转变。 四、长远规划绘就富美新村蓝图。福建着眼库区产业持续发展,2023年启动库区产业提升行动计划,重点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南平樟湖镇计划拓展花卉产业链,建设深加工车间开发花卉精油、干花制品;龙岩新中村将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打造“花卉观光+乡村民宿”精品线路。2024年,福建还将推进部分库区道路硬化、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完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通过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库区正从“单一产业”向“多元融合”转型,为移民群众构建更加稳定的增收保障,富美移民新村的发展愿景逐步照进现实。
2025-07-20
-
福州工程审批改革提速增效助力招商引资
近年来,福州市通过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以“松绑”流程和“瘦身”材料为核心,显著提升了审批效率,为招商引资和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在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交流培训会上,福州市的创新实践获得广泛关注,其经验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全流程改革破解审批堵点 福州市在住建部门指导下,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整合为立项规划、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公共设施接入四大阶段,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模式。通过取消冗余环节、压缩技术审查时限,实现社会投资类项目审批时限较改革前缩短近50%,大幅降低企业时间成本。 二、标准化清单提升服务透明度 针对市场主体反映的审批标准模糊问题,福州市编制发布《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清单》,明确78项审批事项的受理条件、材料规范和办理时限。同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2023年累计清理“隐形门槛”12项,推动电力接入等高频事项实现“零材料”申报。 三、数字化赋能实现智能监管 依托“榕e办”政务服务平台,福州市构建工程审批电子档案库,实现22个部门数据实时共享。2022年上线的“多测合一”系统整合规划核实、不动产测绘等5类测量事项,企业提交测量报告次数由原来5次减至1次,测绘费用平均降低30%。 四、跨区域协同优化评估机制 福州市牵头建立闽东北协同发展区审批互认机制,对环境影响评价等8类评估报告实行“一次编制、全域通用”。厦门大学研究显示,该举措使跨市域项目落地周期缩短40%,相关经验已被纳入省级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当前,福州市正围绕“办理建筑许可”指标开展2.0版改革,重点攻关分阶段施工许可、建筑师负责制等创新试点。通过持续提升审批服务效能,进一步强化城市产业承载能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025-07-20
-
【泉州招商】泉州技改项目成效显著 新增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
今年以来,泉州市工信局围绕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推动工业投资稳步增长。初步统计显示,前两月全市投产见效的技改项目近500个,累计新增工业产值达百亿元规模,工业投资与技改投资分别实现两位数增长。通过强化项目策划和产业链延伸,泉州市已形成多层次工业投资布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技改项目带动工业产值快速提升 泉州市工信局通过重点技改项目清单化管理,推动79项省级重点技改项目和188项市级项目加速落地。这些项目覆盖差别化化学纤维、功能性聚酯薄膜、生活用品智能化生产等领域,预计全面达产后可新增产值超500亿元。其中,晋江百宏系列项目、恒安智能化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二、工业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泉州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2.7%,技改投资占比稳步提高至12.2%。通过梳理5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1433项,总投资规模超3000亿元,形成“亿元项目引领、中小项目协同”的发展格局。项目库建设实现动态全覆盖,确保投资数据应统尽统,为后续产能释放奠定基础。 三、产业链补强计划成效显现 泉州市以重点产业路线图为抓手,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填平补强”策略。在纺织服装、建材家居等主导产业中,通过技改推动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例如,化纤行业新增33万吨差别化纤维产能,聚酯薄膜生产线技术水平居国内前列,有效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四、政策服务保障项目高效推进 泉州市工信局建立项目全周期跟踪机制,从策划生成到入库纳统实施闭环管理。通过制定技改投资导向目录,明确年度650亿元计划投资目标,并配套专项督导服务。目前,市县两级已形成联动推进体系,确保项目早投产、早见效。 下一步,泉州市将持续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化招商引资与技术改造协同发力,进一步巩固工业经济向好态势。
2025-07-20
-
【泉州招商】泉州市工业投资强劲增长 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泉州市通过深化招商引资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季度数据显示,泉州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8.7%,增速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核心动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先进制造业加速布局共同支撑了工业投资的稳定增长,为泉州市经济持续向好奠定坚实基础。 一、工业投资增速领跑全省 泉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泉州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8.7%,高于全省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达到39%。工业投资的强劲表现主要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企业在技术改造和产能升级方面的持续投入。工业技改投资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8.1%和11.3%,表明泉州市工业经济正逐步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下,泉州市传统产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一季度,传统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6%,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家具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增速尤为突出,分别达到183.5%、101.9%、197.2%和110.3%。这些数据反映出传统行业正通过技术升级和产能优化实现提质增效。 三、重化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力 重化产业作为泉州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9%。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速显著,分别增长94.9%、101.0%、169.1%和252.9%。与此同时,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11.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3.1%,显示出泉州市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布局正在加速。 四、工业投资成经济增长核心引擎 工业投资占泉州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30.9%,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6个百分点。这一表现凸显了工业经济在泉州市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泉州市在保持工业投资稳定增长的同时,也为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政策支持与市场活力双轮驱动 泉州市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营商环境、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等,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不仅反映了企业信心增强,也体现了泉州市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方面的坚定决心。未来,泉州市将继续聚焦重点产业,进一步释放工业经济增长潜力。
2025-07-20
-
【泉州招商】泉州外贸稳中向好 民企与"一带一路"合作深化
今年以来,泉州市通过优化招商引资策略,推动外贸进出口实现平稳开局。海关数据显示,前两个月全市外贸结构持续优化,民营企业贡献超五成,"一带一路"市场占比提升至45%以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外贸总量稳中有升增速领跑全省 泉州市前两个月进出口总值接近290亿元,同比增长0.65%,增速较福建省整体水平高出2.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表现尤为亮眼,同比增长4.17%,同样领先全省2.5个百分点。进口虽同比有所下降,但降幅较全省平均水平收窄1.6个百分点,显现出较强的抗压能力。 二、民营企业主导地位巩固外资结构持续优化 作为"民营经济之都",泉州民营企业前两个月完成进出口157亿元,同比增长7.23%,占全市外贸比重达54.19%。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比约42%,国有企业则以41.99%的增速实现快速增长,三类主体形成互补发展格局。 三、"一带一路"贸易占比突破45% 泉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贸易额达131.68亿元,占外贸总值45.43%。其中出口增长8.65%,显示当地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取得成效。进口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出现下降,但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比重有所提升。 四、传统产业升级见效七大类产品出口占比66% 纺织服装、鞋类箱包等七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128.37亿元,同比增长5.57%。通过智能化改造和品牌建设,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持续增强,出口单价较往年提升明显。部分企业通过跨境电商等新渠道,实现订单量两位数增长。 当前,泉州正加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RCEP政策红利释放和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推动外贸企业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增速显著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显示开放平台带动效应不断增强。
2025-07-2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